植物蛋白肉国标制定今年将正式立项
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协会主办的“2019年食品安全与健康热点科学解读”的交流会上,中国肉类食品综合研究中心主任王守伟对热词“人造肉”进行相关解读,表示“人造肉”是未来食品的标志性产品,具有极大的商业化潜力,加大科技投入是行业未来发力的重要方向。此外,他还透露出,“人造植物肉”国标正在制定中,国标制定有利于规范、培育市场,也是影响资本投资的重大因子。
人造肉国标将出台
根据科尔尼全球管理咨询公司的最新报告显示,到2040年全球“人造肉”的市场份额将达到60%,其中35%的肉类将由实验室培育而出,也就是“培育肉”,另外25%将是以植物基替代品为主的植物蛋白肉。
虽然“人造肉”发展非常迅速,但其中不乏质疑的声音,其中最受关注的就是人造肉的“食安风险”。随着“人造肉”风口到来,难免有不同的企业入局,如果其中混杂有一些存在严重食安风险的品牌或者企业,或者“人造肉”行业出现食品卫生安全事故,则对于正在兴起的“人造肉”行业将会造成非常严重的打击。
尽管市场热度持续增长,但业内人士表示目前“人造肉”在国内仅是一个素食概念,还没有上升到技术层面,尚没有一家真正意义上的人造肉企业。但即便只是素食概念,也存在一定的造假问题。去年8月,香港消委会测试了35款“人造肉(素肉)”,涉及鸿福大佛公、纬绅行、刘中兴、顺香、新月牌、川之素食等,通过测试发现,有12款产品检出动物基因或动物来源成分,当中4款的包装标示或声称与测试结果不符。
监管层面法律法规的不完善,一直是制约“人造肉”行业健康、有序发展的短板。“人造肉”若想健康、快速地发展,当下最重要的是能够形成相应的国家标准,制定高门槛、食品安全有保障的标准,才能更好地帮助企业拓展市场,帮助消费者更好地接受人造肉。
王守伟表示,科学、严谨的标准是行业健康发展的基石,植物蛋白肉的国标制定从2019年启动,2020年将正式立项。目前,“人造植物肉”国标正在制定中,出台时间或许不会让市场等待太久。